首字母快速查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
|
|
朱熹(1130一1200) | |
zhū xī | |
字元晦,又字仲晦。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长期生活在武夷山,晚年定居建阳考亭(今福建建阳市)。 朱熹5岁入学,18岁贡于乡,次年(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第。在朱熹71年的生涯中,为官9年,其他时间大都是著书立说、讲学论道,其著作有70余部460多卷,主要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通监纲目》等;创办书院27所,门生达数千人。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又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封建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和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翬、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顏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輟,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瞻,超逸绝伦。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虽然历史上其书法艺术为人推崇备至,而一生曾写下的书迹也不少,遗憾的是失传居多。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兴圭壁。”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 他思想学说的盛名,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却了。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现今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為主,大字墨跡很少。 传世朱熹墨迹: 书法风格 朱熹的书法被誉为“汉魏风骨”及“韵度润逸”。下笔点画圆润,善用中锋,运转沉着顺畅,入笔藏锋隐芒,绝无狂躁之跡;结构稳健典雅,行气连贯,不刻意工整,风格洒脱自然。朱熹是儒家哲学的宗师,书法的字裏行间洋溢著文人的书卷气,崇尚传统法度是可以想见的。他主张“字字有法度,方是字”,但又要能“纵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也就是说,书法必要入法而又能出法,笔墨才能表现出自然的意态。历代名人对其书法的评价很高,也明显地披露了他独特的书风: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 | |
【出处】http://www.9610.com/song/zhuxi/index.htm | |
【参考】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纸本,手卷 31.5×27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