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坛 | 书法组织 | 书法人物 | 港澳 | 台湾 | 韩国 | 日本 | 更多 |
情与性的硬度
——简评张改琴书法
(申晓君)
谁说女子不如男?
孱弱温柔是本颜。
细读改琴演兵场,
仿佛又见花木兰。
——题记禅语
知道张改琴已经很早了,但真正知道张改琴是在十五年前。记得1990年春节过后不久,她在兰州举办了一次书法展览。从那时起,抑或因为她是一个来自陇东庆阳的女性书家,也许是我一直关注甘肃书坛人物的缘故,张改琴的名字便深深地嵌入我的脑海之中,时过九年,1996年初,张改琴又在很多书画家梦寐以求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书画展,我们《九州书坛报》为她做了一期特刊,自斯又对她产生了新的认识,记得曾对几位同道说过一句话:"这个女人绝对不简单,千万不可小觑。"今天,她又出版了沉甸甸两大本《张改琴书画作品集》,作为长期关注并努力宣导甘肃书法的又一位有心者,我不大懂绘画,所以此就她的书法艺术谈一点读后感,就教于广大师长同道。
撇开人为的世俗偏见,平心而论,张改琴当是甘肃书坛首屈一指的女中俊彦。何谓俊彦?就是指才知过人之士。书法是一门体现着书家学养、个性、情感、审美追求和创造精神的学问和艺术。解悟不同,思想有异,必然产生各自相对独立的艺术风格。试读张改琴的书法作品,仅从她游历经典之海后能将《张黑女》及其他魏碑、墓志铭活化,并引入行书的灵动结构与用笔,便可深深察觉到她的才智过人。这一点,让我想到当今大家孙伯翔,也想到现代史上出自我们甘肃的一代巨匠魏振皆。孙、魏二贤皆以魏碑书体而名,且"大拙养到究竟,善巧成至极端",其创造精神如出一辙,约以"巧拙灵秀"四字可概。而张改琴的聪明之处亦恰在此,无论她的行书隶书,都深深地蕴含着这种创造精神,即书法精神。
品读张改琴的书法作品,我深切的感受是一种情与性的张扬。张改琴说过一句让人十分感动的话:"我是黄土地的女儿,我没有也不能忘记黄土地,特别在感情上我恐怕永远也难脱离陇原的乡亲父老。"张改琴书法的走向成熟,笔墨达境,我以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她那黄土情的流泻,情动于衷,以情制性。她的画作内容须臾不离黄土高原,可谓真真切切地体现了她的黄土情结;反映在她的书法作品中,即以此黄土情结融于笔端,幻化出一种"董志精神"和尚碑之壮美的陇东气概,从而营造和形成自己峭厉方健、涩拙透巧、辣倔寓动的风格特点,读张改琴的书法,尤其她的行书作品,有巧组妙构、玲珑多变的构形,圆涩崚嶒而张力内含的用笔,瘦倔遒劲、富有弹性的线条,枯而见情、润里有爱的墨色,以及《韭花帖》般空灵大度的章式,特别是她那些独具特色的硬倔而富动感的巴字底儿、有力见狠的折笔等写法,凸显出强烈的个性魅力,可以说是不甘守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并为甘肃的地域书风"敦煌风"增添了新的样式和新的内涵。肖云儒先生评价张改琴的书法颇具阳刚之气、"丈夫气",认为"她内心埋藏着一种恋父情结,追慕父性的雄强气度以补偿女性在社会拼搏中难免会出现的精神荏弱。这其实是一仲精神补钙过程,在与山塬、与乡土、与父老乡亲这样一组父性概念系列的交流中使自己强健起来……这种尚父心理及其在艺术中的实践,也许是改琴几十年人生路上极为重要的精神力原之一。"我十分赞同这一深刻的解读。事实上张改琴在她的书法艺术中尽兴地表达着这样的一种情与性的硬度。其以刚盖柔、尚父以强的审美取向,正是她作为一个女性书家在与男性主流文化抗争中形成的;抑或,她的书法作品表现出的人生情怀和其生存状态,还应合了那句近乎口头禅式的古老说教:书贵瘦硬方通神。张改琴曾说:"其实我内心有一团火,我生性不屈服,能吃苦,有毅力,想做的事有非做成不可的劲头。"如此他说己云,不正是一种一以贯之的书家品质和书法精神么?何况,她不仅仅是个书家,还是个画家,更是个握有高位的显官,她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功,成为甘肃书画、政界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三刃剑",是与她的这种情与性的品格分不开的。作为"敦煌风"的倡导者和鼓噪者,我由衷地为甘肃书坛有这样一位女中俊彦而高兴。
评价张改琴的书法,有人以为"不必以男性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少数有影响的女性书法家之一,应彪举秀美书风的旗帜。"我不赞同这种观点。评价一位书家当以作品为标尺,而不应以性别来划分,更不该因为她是女性书家就当换一个或降一个层次。事实上,男性书家的作品未必都是雄强豪放,女性书家的作品也未必都秀美圆柔。"书圣"王羲之将阴阳平衡把握到极致,迄今无人能比,但其书法却常被冠以"以秀美胜";而当今的萧娴、周慧珺等女性书家,她们的作品也未见"彪举秀美书风的旗帜".我以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或多或少地带有性别歧视的味道。作为书家,无论男女,都应创立自己独立的审美思想和追求,未必形而上学地给他一个"规定".对于张改琴的书法,要说还有不足,我以为有三个方面还应考虑:一是用笔上的相对趋同,线条多呈纤瘦波曲之态。抑或这画龙点睛体现出女性书家的天生内质,揣摸心态,许是同她的生活、处世相表里:不达目的决不罢体,但又深知欲达不速、欲直则曲的辩证之理。问题是,是否每一笔皆作波曲?而有线条还显羸弱,骨气不达,有失流畅;二是承载的内容,自己的东西少了一些;三是个别联品上下倒置,可能是一时疏忽。说心里话,对张改琴的书法站在学术的高度来求全责备,完全是出于一种关爱和帮助,寄予她很高的期望。张改琴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书家,她自己曾说过,"我始终坚持从艺严谨、处人谦和这一原则。从业做人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具有这样的一种心态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十分可爱的。张改琴作为楚辞学家、当今学者文怀沙先生所谓的"中国西部的卫夫人",我们相信,她一定会成为一位更具影响力的书家的。
"风吹志不改,浪打静听琴。"杨再春先生曾送她的这副联语,很能表达大家的心声。诚原她走向新的成功。
2005年6月12日于半翰斋
申晓君:中国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文化出版社副总编、《文化博览》总编、《墨坊》副总编
声明:本版图片由于无法得到作者授权,不作商业用途,如涉及侵权,请速与本站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