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当代书坛 | 书法组织 | 书法人物 | 港澳 | 台湾 | 韩国 | 日本 | 更多

谈张改琴的书法艺术
——林经文


  最近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了《张改琴书画作品集》上下两卷本,翻开两本集子,仔细品读作品,除了扑鼻而来的油墨香气外,其次便是张改琴作品的大气度、大视角、大抱负,这是给我影响颇深的一面。文怀沙先生说:"甘肃有理由引为自豪,她不仅拥有享誉世界的伏羲文化,敦煌文化,还有令人敬畏的武威医简、唐人写经。提到书法艺术,不容忘怀诞生于这里的草圣张芝和书法大师索靖。可能是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丰厚,近年来这里有不少新生的书法家涌现。"而身处西部山塬厚土的张改琴女士,便是这新生书法家中之佼佼者。

  张改琴面如平湖而胸有激雪,书法雄浑沉郁,情感炙烈。"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打开作品集,豪气扑面,她把按捺不住的激情,凝在笔端,溶入点画之中,其线条劲健,气势饱满,如勒奔马,如挽硬弓。"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漫,万象在旁"无法让人不激动,欣赏她的书法,和读名篇佳句一般痛快淋漓。张改琴的书法来自于养育她的陇东那一望无际的塬上之风,从她幼小受父之命写灶王爷对联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同样艺术需要培育,也需要借鉴。陇东黄土塬上民间皮影、绣香包,以及社火、高翘,高吭激昂的秦腔,含委腕与雄浑的陇剧同样吸引了她笔下的灵感,在数十年的笔墨生涯中,每次攀登高峰都留下了她难以忘却的印记。九十年代中期,面对名目繁多的艺术新潮,她选择了赴京中央美院的进修,一方面她沐浴着新的雨露的洗涤,另一方面她不断在吮吸传统的法乳。在中央美术学院面对纷呈的流派,面对同学间的互相砥砺,她又一次升华了自己。在数年后的职务升迁中,尽管她为掌管甘肃省文联的副主席、党组成员,甘肃书协主席。但她每当回想起这一段进修生活,仍然有一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张改琴的书法有着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度,作品的气息或萧散,或古拙,都恣肆无碍地向你展示开来,我们视线不断地在她营造的线条,以及其人之间徘徊。著名文化学大师,诗人文怀沙先生曾一语道破了张改琴书法中的奥妙,"张改琴对《张黑女》情有独钟,我少年也爱《张黑女》,看来我们是同好。《张黑女》要求用笔率意,即"登堂"不难,"入室"则太难。在《滕王阁序》楷书作品中,张改琴大胆将行书草书的灵动气息融于其中,只在法体上保留了《张黑女》的基本骨架,而作了大面积的挪位动作,可谓胆大心细".如果把张改琴的作品归入张旭、怀素那种"任情恣性,随意挥洒"的结果,显然是对张改琴的误解,事实上张改琴追求的是内美,是含蓄美,观其线条便可知矣。张改琴在书写之前,大到选择体材,酝酿构思,小到笔墨纸张的使用,都曾费尽心机。然而奇怪的是,作品本身竟然看不出丝毫刻意经营的痕迹,这是需要高妙之境才能达到的效果,这也可以看出张改琴"成如容易却艰辛"在背后所下的功夫之深。

  在我看来张改琴于书法最得力处有二种笔姿流美其中,其一是长卷横披小行书,介于楷行之间。章法精妙,书卷气很足这大概得益于明清手扎之风的影响。她的这种手卷运笔精能,已溶铸了她对魏墓志以及明清手扎的优化组合。其二是行草对联,气局较大,注重渲泄个人情操,而无躁气,气势开张,收放合辙,韵味悠长。这二种优长,她都把握的十分到位,正如傅爱国先生所言:"……总是在书风上表现出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格趋同男性化".书法为何物,这一问题本身就极难回答,倘若再加上与之相关联的诸端方面,比如个人的与社会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现实与理想的等等内容,则更复杂难言了。

  书法乃小道,如此之说,是本于现实主义。站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边上,观看书法这一角落,它实在是渺小的很,无关乎社会之宏旨。现代经济大发展,书法之实用性早已谈不上,大约显示艺术价值一面而已。然而,"艺术价值"恰恰是最难衡量的东西,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可以被大家所认同,所遵循。于是不得已,艺术价值往往被近似等同于市场价值。起码在收藏者眼里是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影响逐渐扩大、泛化。于是,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接轨',走向市场,成了当代艺术界,艺术家们的一大话题,一大景观。

  艺术商品化,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彻底商品化了的艺术,无意之间已然离开本真旋远矣。艺术之用,历来以"成教化,助人伦"为终极关怀,何以为此?乃因真善美之故,足以沁人性情,导人好尚,易俗移风,如忽视其精神之崇高追求,夸张其个性之极度张扬,势必无益于艺术创作者心态之平和,甚者有损于人群生活整体之和谐。一个简单的补救办法,便是注文化与艺术,使艺术品里面文化的含量浓一些。在我的眼里,从事艺术者亦必有层次之差别,能够称得上艺术家资格者并不多,而张改琴,便是在艺术家之路上奋力登攀者之一,当然能攀到什么高度,不敢揣测,这一是要才、学、识具全,二是要勤奋、悟性、机遇缺一不可,庶几可达之高度也。

  作为甘肃省文联、省书协领导,张改琴拥有很多,她既有地县领导的经验,也颇具操作大型展览的能力。她对西部山水的探索,深谙现代生活的真味,以雄浑泼辣见长。她的气息似有水墨清华兼及泥土味,境界阔大,这可能是骨子里的东西,不是时下的"作秀".书法乃大道,因之貌似平夷,实则广大而精微,圆融而会通,今之书家亦可谓夥矣,然率而操觚者众,窥书道堂奥者寡。或故意谈玄,或有心作怪,或难免肤浅,或终归迷茫,然则书法之究竟为何物哉?书法之最高追求又为何物哉,曰极高明而道中庸,曰善行无辙迹,曰奇崛而平正。

  张改琴 书法,诚如傅爱国所言:"大概是在审美风格取向上暗存着雄性伟力的男性崇高美的认同和皈依,或许长期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受到碑学壮美的地域书风的感染,抑或自身的性格具有男性的开朗豪爽,张改琴的书法的外在形态的确不例外地有雄化走向".张改琴的字是认真地写出来的,而不是努力地做出来的,这当是她的本态。然而细心的读者会不难读出在字里行间,似有画意在,有气韵在,有烟霞在,"要知画法通书法"书画同源在。她似乎在阴柔与雄浑之间,营造出一种属于"文化"的化成之境,这在书法方面尤为显著。作为书家能达此境实为不易,古代书论之诸般形容,之联类描写,之转喻比方,信有以也。既得修能,转示内美,是张改琴书法由技进道,是一种创造的喜悦,是收获的快慰。

  艺术观系乎人生观、价值观,张改琴为艺,诚而挚,勤于耕耘,每每论及心源,则如出山小溪,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这是我近日看到她书作的一大感受,唯其如此,方能登入堂奥。

  2005年8月写就于趁禅堂

林经文:中国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副主席

声明:本版图片由于无法得到作者授权,不作商业用途,如涉及侵权,请速与本站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