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毛泽东

(1893-1976)


1950年6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儿童节,毛泽东再次为儿童节题词:“庆祝儿童节”。

  关于儿童节来源,得从20世纪初说起。1900年,瑞典教育家艾伦凯发表了一个声讨旧教育的檄文《儿童的世纪》,提出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引爆舆论,欧美“儿童中心主义”开始在这个世纪之初蓬勃发展。

  1919年,也就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儿童中心主义”论者杜威来到中国游历演讲,推崇新文化的中国人很快接受了这一新思想。

   1921年,以关注儿童幸福和身心发展为目的,世界各国代表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了“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事业组织。

  1925年8月,“儿童幸福国际大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通过了《日内瓦保障儿童宣言》,包括中国在内的54个国家700余名代表与会。大会制定了保护儿童的5条原则,各国签字遵行,这就是著名的《日内瓦保障儿童宣言》,其内容大概是:

  允许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对遭受疾病饥饿生活困苦的儿童给予医治救助,对愚钝的儿童进行帮助,对犯罪的儿童施行教化,对孤苦残疾的儿童设法收容;禁止虐待儿童;儿童享有优先保护权及努力培养儿童成为社会栋梁等。呼吁世界各国设立“儿童节”。

  在这种国际形势下,1928年4月4日,具有西方基督教慈善机构背景的中华慈幼协会在上海成立了,理事长是孔祥熙。中华慈幼协会成立后,与美国相关慈幼机构合作,寻求资金救助中国贫穷儿童。中华慈幼协会于1931年提出建议,并经国民政府批准,规定每年4月4日为我国儿童节。这一时期的儿童节,主要是为了唤起社会对儿童问题的关注,推动儿童事业的发展。

  中华慈幼协会为何选4月4日为儿童节呢?协会认为4月4日正值春令,且届植树时节。以气候论,南北相同,这可与“三三”“五五”“七七”“九九”以及当时的“十十”各节日相互辉映而不冲突。

   从1932年4月4日开始过上第一个儿童节。随着国民政府颁布了《儿童节纪念办法》,1935年儿童节正式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城乡各小学举行儿童节纪念活动。

1938年6月,毛泽东为《边区儿童》题词。

   毛泽东非常关心边区儿童的培养和教育工作。1938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办了一份石印的4开小报《边区儿童》,目的是为了教育引导孩子们在战争环境中茁壮成长。毛泽东得知后,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亲笔为这份儿童小报的创刊题词:“儿童们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翁。”

1938年10月,毛泽东为“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题词。

1938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柳林村建立了“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即延安保育院,目的是为了保障抗日根据地的孩子们健康成长。毛泽东专门题字两副:“好好的保育儿童”;“为教育后代而努力”。毛泽东的这些题词,既体现了他对儿童工作的重视,又体现了对儿童工作者的严格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特别关心儿童节纪念活动,他曾三次专门为“四四”儿童节题词:

1940年4月4日,毛泽东为儿童节题词:“天天向上”,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于4月12日以醒目大字发表了这个题词;

1941年4月4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举行儿童节庆祝活动,毛泽东题词:“好生保育儿童”,并发表在4月13日的《新中华报》上;

1942年4月,延安纪念儿童节时,毛泽东特地为《解放日报》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这三次题词,体现出毛泽东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热情关怀和殷切期望。

1942年6月10日,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及其他儿童押进集中营,村庄被烧毁。二战结束后,儿童处境仍十分悲惨,为悼念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决定将每年6月1日(利迪策惨案日)为国际儿童节。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与国际儿童节统一,于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通令,废除4月4日旧的儿童节,将6月1日作为中国儿童节。这样规定更具国际意义,也体现了新中国对儿童权益的重视和与国际接轨的决心。

1950年6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儿童节,毛泽东欣然挥毫为《人民日报》题词:“庆祝儿童节”。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