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辽金书坛 | 名家名作 | 相关文章 |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半山,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执政期间,推行新法,熙宁七年因新法受挫而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曾受封舒国公,后改为荆国公,世称荆公,身后谥曰文。
王安石并不以书法名世,但在两宋及其后的资料中,提及王安石书法作品的记载不少。书帖类,如朱熹家藏《安石帖》等;碑刻诗文类,如金陵钟山所立《书定林寺壁》和《半山庄台王文公书》、应天府学所立《此君堂咏竹二首》等;尺牍手札类,如停云馆镌刻《王安石二札》、吴师道跋《安石手书》等;手抄佛经类,如《安石书金刚经》《王安石书楞严经旨要》等;碑刻墓志类,如《书陶隐居墓中文》等。
时人评他的书法近学五代杨凝式和北宋沈辽,得沈之清劲,远绍晋宋。《宣和书谱》记他“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美而不夭饶,秀而不枯瘁。”
苏东坡评其书法“荆公率意而作,本不求工,而萧散简,如高人胜士,敝衣破履,行乎高车驷马之间,而目光已在乎牛背矣”,并称其书“无法之法,然不可学”。米芾说他学杨凝式,黄山谷说“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这些评价无不揭示了王安石书法的独特魅力: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笔笔精到,充满了闲和萧散的韵味。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纸本 29.9×119cm 上海博物馆藏
《楞严经》唐般刺蜜帝译,十卷。此卷摘录自《楞严经》观世音菩萨修证法门章节,卷末自题记载其校正经文并刻于报宁禅院的过程。
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以“三十二应”随机变化,现身说法,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节,卷前录有此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名一行,以此定名为《楞严经旨要》。卷末自题:“余归钟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其时王安石正退居金陵钟山,率弟子谭掞、蔡肇等人编纂《字说》。元丰七年,王安石自钟山上奏箚,乞以所居园屋为僧寺,并乞赐额,有旨赐名“报宁”。自题中谓将楞严经“刻之寺中”,此寺院可能即“报宁禅院”。
此时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作者时年六十五岁。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
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 。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 ,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 。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 ,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 ,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
世界,保护众生 。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 ,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 ,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 ,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 ,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
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 。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 。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 ,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 。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
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 。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 。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脱其伦。我于彼前 ,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 ,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
其音声,即得解脱。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 ,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 ,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旁,目不能视。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 ,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
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十一者、销尘旋明 ,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 ,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 ,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 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
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 ,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 ,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元 牟献之跋:霜筠雪柏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王介甫既赋此诗,元丰八年四月,竟罢政而归,书经乃其时也。继遂为元祐矣。假本道原即刘秘丞恕也。经
中十二者,欲令法界众生,求男得男。是时雱已卒,介甫之意端有所为。后舍半山所居为寺,申其荐拔。可叹也。作字有斜风疾雨之势,亦其性卞急使然,然不妨妙得书法。陵阳耄叟牟献之书。
元 牟献之跋
元 王蒙跋:观世音菩萨发妙耳门从闻思修人三摩也,与眼鼻口舌身意日?相倍,此一节楞严经之法髓也。荆王暮年深悟佛理,故特于是经提出而亲书之。所以深警禅学之士,岂复有心较世间之荣辱是非及字画之工拙也哉。后学王蒙叹慨而敬书之。
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结字修长紧聚。字势于端庄中有奇纵之变,左俯右仰,上下揖让,横笔逸出,孤撇出挑,颇有奇逸之趣。全篇行次紧密,字里行间错落参差,有横雨斜风之势,萧散简远之韵。
王安石自题中的“道原”,牟献之跋中以为即刘恕,非是。经考,道原应为沈道原,名季长。 是卷经明项元汴,清安岐、曹溶等收藏,俱钤有收藏印。卷上所钤元赵孟頫之“赵氏子昂”、“大雅”、“松雪斋”诸印俱伪。著录于明汪珂玉《珊瑚网书跋》、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安岐《墨缘汇观》等书。
此卷历经南宋后期学者牟献之、元四家之一王蒙、明嘉兴籍大收藏家项元汴、清藏家安岐、清顺康年间藏书家曹溶等递藏。流传至近代,又为收藏家王南屏所藏。为不使国宝流失海外,王先生临终托付夫人于1985年将此卷捐赠上海博物馆。此作自2008年在上博公开展出后再未向公众展出。王安石创作此作距今将近千年,回顾这件作品更显意义非凡。
王安石《过从帖》 纸本行书 26×3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亦称《奉见帖》,乃王安石的一则尺牍,共6行,41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都有著录。
释文:
安石启 过从谓必得奉见 承书示 乃知违豫 又不敢谒见 唯祈将理 以副颂盼 不宣 安石上 通判比部阁下
【转帖】http://iiisss.blog.hexun.com/10343527_d.html
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21-1086),年66岁。江西临川(抚州市)人,字介甫,号半山,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力主变法。神宗熙宁二年(1069),官至参知政事,拜相,行新政。熙宁九年(1076)罢相,退居南京,封荆国公,追封舒王。由于他力主改革,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但王安石之时,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他的改革最终也失败了。
对于王安石的书法,也如对待他的变法一样,时人与后人有许多评论。苏东坡认为他的书法得无法之法,但是不可以学,其原因就是他没有法。这应该是一个很精深的见解,内涵的确十分丰富,但哲理味浓了些,显得语焉不详。黄庭坚认为他的字学的是东晋的王濛,书法奇古,像晋宋间人的笔墨,又说他的书法多率意而作,本不求工而萧散简远,神采飞扬,好比高人胜士,虽然敝衣败履,但走在大车驷马之间,而目光炯炯,总与平常人不同。米芾则说王安石的书法学的是五代时的杨凝式,而且颇为自负地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更另有一番见解,他说王安石的书法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世人称之为横风疾雨,黄庭坚说是学王濛,米芾说是学的杨凝式。对于王安石的书法渊源,还有另一些说法,归纳起来,约有下列几点:一是王安石的书法由笔底自然生发,多率意而作;二是像晋宋间人的笔墨,风度俊逸,飘飘不凡,格调很高;三是在书法渊源上众说纷纭,难究其根。读一读《王文公集》,我们会对以上三点有更深切的感受。“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强勉方通神”,这是他艺术观的最直接的表露,他是多么否定强勉,否定七拼八凑而强调着天然浑成!“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看来他是不能参加围棋比赛的,因为他根本不把输赢放在心里,其个性又是何等潇洒!
行书《过从帖》,是王安石给一位通判的复函,纵26厘米,横32.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文不见于《王文公集》,体裁属“启”或“书”,但文字过于简略,内容难于确考。揣其文意约略可知,这位通判遇到了意外之事而又犹豫不决,王安石则请他好自为之。
王安石书法行笔大都很快,明人赵宧光甚至说:写字不可急促,而王安石的书法却都像在大忙中作,不知道此公竟会如此之忙?但《过从帖》用笔却沉稳有力,笔笔到位、尽味,而节奏也较缓慢,没有丝毫忙字可言。其字重心一般落在右下方,做到了稳中有势,而纵列,除“阁下”两字外,明显右倾而左偏,确有横风疾雨之妙。书风类颜,而杨凝式是取法于颜的,因此米芾道其取法于杨凝式,这是从王安石的书法中体察到了笔法神髓的缘故。但从王安石的《吴长文新得颜公坏碑》一诗来看,王安石对颜真卿其人其字是推崇备至的,因此王安石受过杨凝式的影响,也一定更受过颜真卿的影响。北宋书坛尚意,作为一代书风的代表者苏、黄、米都尚意,除米芾对颜真卿稍有微辞之外,在本质上都推崇颜真卿,而推崇颜真卿也都在于“颜公变法出新意”。当然,尚意书风在北宋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多方面原因,而变革的时代之风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王安石这位改革的倡导者,作为有远见的政治家而雄视千古,作为书家,也开了风气之先。正是有了他的开启先河,才有苏黄米的直挂云帆,因此这帧有横风疾雨之妙的《过从帖》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