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魏晋南北朝书法概况 | 代表作品人物 | 相关文章

《长孙彦墓志》


  《长孙彦墓志》,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刻立,志高61厘米,宽60.5厘米,正书,31行,满行30字,共计900字。现为私人收藏。

  墓主长孙彦(512—563年)出身显赫,祖辈为北魏至北齐的军事将领,其本人生平跨越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历任太子洗马、司徒参军等职,卒后获赠合州刺史。墓志青石质地,志盖呈覆斗形,篆书题铭“齐故史君长孙公铭”。

  《长孙彦墓志》镌刻精美,书法为北齐典型书风,于楷法中间杂隶势,笔画舒展自如,瘦劲清腴,干净利落,字体俊秀方正,略呈扁形,流丽典雅,下承隋碑及褚体楷书,为北齐墓志中的上品。

  北齐政权由鲜卑化的汉人高氏建立,其统治阶层虽推崇汉文化,但胡汉交融的社会环境深刻影响了艺术风格的走向。一方面,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余波未息,儒家礼制与中原书风持续渗透;另一方面,鲜卑贵族对粗犷豪放审美的偏好,使得北齐书法在楷书主流化进程中保留了隶书的古朴意趣。这种文化矛盾催生了书法史上的特殊现象——“隶化回潮”,楷书成熟后再度与隶书技法融合。

  《墓志》的结体以楷书为基础,但整体略呈扁势,明显承袭隶书横向取势的传统。这种扁方结构既不同于北魏碑刻的峻峭险绝,又区别于隋唐楷书的方正严谨,呈现出北齐特有的“过渡性”特征。

  在笔法上,《墓志》兼具楷书的方折与隶书的波挑。横画起笔多藏锋,收笔时顿挫出锋,形成隶书典型的“雁尾”形态;转折处则采用楷书的提按顿挫,棱角分明。捺笔的处理尤为典型:长捺舒展飘逸,兼具隶书的波势与楷书的力度,形成“一波三折”的视觉效果。这种笔法杂糅并非技法倒退,而是北齐书家有意追求古雅意趣的主动选择。

北齐 《长孙彦墓》墓盖

北齐 《长孙彦墓志》朱拓 61×60.5cm 私人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