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
怎样临习《包山诗》12
作者:马于强 来自网络
《包山诗》帖在结构上除了上述这些特点外,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还能寻找出许多新的艺术特点来。如:
图一中“无”字中间四个短竖,表面看来漫不经心,其实作者的笔下分寸把握得极好。首先是四竖排布均匀;其次四竖均是上放下收之势,首笔收笔向右,末笔收笔向左,中间两竖几乎向下垂直,故总体看来非常对称;再次末竖略重,然后与下边同样略重的末点相呼应,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图一中“坛”字的处理可谓更高一招。该字共有九个横向笔画并列,作者根据它们所在位置的不同,在虚实的运用上把握得非常得体,其中点下首横为半实笔,中间“回”部上横为实笔,下边紧挨着的六个横画皆为虚笔,最下边的一横则为完全的实笔。这样虚实相间,使本来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字毫无繁琐沉重的感觉。
图二中的“鹤”字,用笔、结构处理得都很巧妙。此字笔画虽多,但短笔画一般也用虚笔,只有较长的笔画用实笔,有浮雕感。它表明作者在穿插、避让等方面花费了不少心思。图二中的“灵”字,其结体从表面上看比较随意,上边雨字头横钩十分放纵,中间三个“口”部又比较靠左,但作者掌握了一个原则,即中轴线始终不偏斜,从上边两头中竖,经中间“口”部直到下边的中竖,一脉贯通,故尽管其他部位较为活泼放纵,但全字仍然十分端正。
图三中的“鼯”字是一个笔画繁杂的字,左边起笔较高,用笔轻盈,几处短横均以点代之,而左下部的浮鹅钩却写得十分开阔,为右边的“吾”部留足了空间。由于作者的精心处理,该字笔画虽稠,但给人的感觉并不拥挤。图三中的“异”字,作者把主笔放在“田”部的两边竖而不是中竖,这种安排是耐人寻味的。
图四中“缥缈”二字笔画较繁,作者在造型处理上较为注重平正,这体现了该帖“拙中有巧”的妙处。“缥”字左边微侧以迎右,右边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正面造型,“示”的中竖和上边“西”的两短竖准确照应,一丝不苟。
图五中“惊”字整个用半分笔、短笔画,点到为止,不事铺陈,只有下部右边的弯钩用按笔写出,使整个字在笔画上有较明显的反差。图五中的“苍”字,草字头下边的长撇长捺压缩成短撇和一点,下边的长撇也做了相应的收缩,整个字删去了繁冗,显得疏朗明快,但结构却是—丝不苟,毫无轻浮之嫌。
总之,该帖在用笔和结构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只要我们多加分析,就—定能悟出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