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
饶介(?-1367)
饶介《草书韩愈柳宗元文卷》藏经纸本,29.8×599.1cm 1361年 来自香港苏富比2025春季拍卖会
《草书韩愈柳宗元文》递藏有绪,初藏于明代收藏大家项元汴,后传董光裕、陈定、安岐,清代入内府,为乾隆所藏,引首有为乾隆题“神传醇洁”,并被收入《三希堂法帖》第二十四册,为《三希堂》原作墨迹本之一。书法所用纸张为宋代昆山景德寺印制的罕见藏经纸,印有“弟子张子元捨大藏经纸五千幅缘”及“景德大藏”印记。
咸丰至光绪年间或归于恭亲王奕?,辛亥革命后,其后人溥伟将王府藏品陆续变卖,此卷辗转由日本山中商会购得,最终归入日本佛教界名人石川舜台之藏,石川氏更于卷后亲笔题跋,详录其出处与评价。
据苏富比亚洲区中国古代书画部主管左昕阳此前介绍,饶介在元代书法史上承上启下,虽不及赵孟頫这般大家,但他对于书法传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书法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其学生宋克、宋广,都是明代早期重要的书法家。
这一书法卷笔意奔放、行气贯通,展现出饶介融合“二王”、张旭、怀素等书法传统的艺术成就,亦为元代草书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物范本。据相关报道,此一书法现场以900万元港币起拍后,不过几个回合,很快即超过3000万元港币,其后又达到5000万港币……最终,加佣金以2.501亿元港币成交,被台湾省首富、实业家、收藏家林百里收入囊中。
这件书法长卷的重现,意义非凡。它不仅填补了元代书法实物研究的重要空白,为今人深入了解饶介的艺术风貌提供了珍贵契机,更是一次关于中国古代书画流传、断代与重归的文化回响,让后人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再次领略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分页欣赏
释文: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樂也者,鬱於中而泄於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於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於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於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於《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於《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其弗信矣乎!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昚到、田駢、鄒衍、屍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鳴者,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天將醜其德,莫之顧耶?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晉魏,不懈而及於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從吾遊者,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鳴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耶?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東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於天者以解之。
梓人傳。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門,願傭隙宇而處焉。所職尋引、規矩、繩墨,家不居礱斫之器。問其能,曰:「吾善度材,視棟宇之制,高深、圓方、短長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眾莫能就一宇。故食於官府,吾受祿三倍;作於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闕足而不能理,曰:「將求他工。」余甚笑之,為其無能而貪祿嗜貨者。
其後京兆尹將飾官署,余往過焉。委群材,會眾工。或執斧斤,或執刀鋸,皆環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杖而中處焉。量棟宇之任,視木之能,舉揮其杖曰:「斧!」彼執斧者奔而右;顧而指曰:「鋸!」彼執鋸者趨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畫宮於堵,盈尺而曲盡其制,計其毫厘而構大廈,無進退焉。既成,書於上棟,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則其姓字也。凡執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視大駭,然後知其術之工大矣。
繼而歎曰:「彼將舍其手藝,專其心智,而能知體要者歟?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於人,彼其勞心者歟?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是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為天下者本於人。其執役,為徒隸,為鄉師、裏胥;其上為下士;又其上為中士、為上士;又其上為大夫、為卿、為公。離而為六職,判而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連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嗇夫、版尹,以就役焉,猶眾工之各有執伎以食力也。彼佐天子、相天下者,舉而加焉,指而使焉,條其綱紀而盈縮焉,齊其法制而整頓焉,猶梓人之有規矩、繩墨以定制也。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居天下之人,使安其業。視都知野,視野知國,視國知天下,其遠邇細大,可手據其圖而究焉,猶梓人畫宮於堵而績於成也。能者進而用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不衒能,不矜名,不親小勞,不侵眾官,日與天下之英才討論其大經,猶梓人之善運眾而不伐藝也。夫然後相道得而萬國理矣。相道既得,萬國既理,天下舉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後之人循跡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談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執事之勞勤而不得紀焉,猶梓人自名其功而執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謂相而已矣。其不知體要者反此:以恪勤為功,以簿書為尊,衒能矜名,親小勞,侵眾官,竊取六職百役之事,聽聽於府庭,而遺其大者遠者焉,所謂不通是道者也。猶梓人而不知繩墨之曲直、規矩之方圓、尋引之短長,姑奪眾工之斧斤刀鋸以佐其藝,又不能備其工,以至敗績用而無所成也。不亦謬乎?
或曰:「彼主為室者,儻或發其私智,牽制梓人之慮,奪其世守而道謀是用,雖不能成功,豈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余曰:不然。夫繩墨誠陳,規矩誠設,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狹者不可張而廣也。由我則固,不由我則圮。彼將樂去固而就圮也,則卷其術,默其智,悠爾而去,不屈吾道,是誠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貨利,忍而不能舍也,喪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棟橈屋壞,則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余謂梓人之道類於相,故書而藏之。梓人,蓋古之審曲面勢者,今謂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楊氏,潛其名。
九月七日九成自崐山載酒來問字,且欲書諸作者所作。余飲其酒美輙醉,遂不能答其問為何問,亦不能書。明日九成持此紙復來意不能答,乃笑而書此。九成謂余酒未醒也。辛丑(1361)九月八日華蓋洞酒史識。
题跋:
(项元汴)起一尝(项氏藏品编号)。
(都穆、石川舜台题跋各一,略)。
鉴藏印
(项元汴)「墨林」、「有何不可」、「西畴耕藕」、「世昌」、「项子京家珍藏」、「项墨林鉴赏章」、「子孙永保」、「子京」、「虚朗斋」、「墨林秘玩」、「项子京印」、「平生真赏」、「若水轩」、「子京父印」、「墨林子」、「项墨林父秘籍之印」、「项叔子」、「子孙世昌」、「子京所藏」、「寄敖」、「墨林主人」、「退密」、「墨林子」、「项元汴印」、「神游心赏」、「墨林山人」、「寄敖」、「子京所藏」、「子京」、「天籁阁」、「项墨林鉴赏章」、「宫保世家」、「项叔子」。
(安岐)「古香书屋」、「仪周鉴赏」、「安仪周家珍藏」。
(弘历)「淳化轩」、「乾隆宸翰」、「信天主人」、「太上皇帝之宝」、「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淳化轩图书珍秘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鉴赏」、「用笔在心」、「古稀天子」、「寿」、「五福五代堂宝 」、「八征耄念之宝」。
(董光裕)「董光裕印」、「董葵子」 。
(陈定) 「陈定书印」。
(奕?)「神品」、「正谊书屋珍藏图书」、「飞鸿」、「恭亲王章」、「庆宜堂」、「乐道主人」、「清白传家淡泊明志」、「皇六子」、「恭亲王」、「御赐屏翰宣勤」。
(溥伟)「伟」。
(石川舜台)「节台鉴赏」、「舜台之印」、「节堂秘馨」、「舜台长寿」。
藏经纸印鉴
「弟子张子元舍大藏经纸五千幅缘」、「景德大藏」。
著录
1.《石渠宝笈续编》(见《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六册,卷六十六,第3236-3240页,上海书店,1988年)
2.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第三十三卷,第594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
3.《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九(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59),第64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4. 都穆撰《铁网珊瑚》卷三 ,第63-64页,影印抄本,(台北)中央图书馆,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1970年
5. 顾复撰《平生壮观》卷四(见《古代书画著作选刊-平生壮观》,第123-1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6. 安岐撰《墨缘汇观》(法书下)(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32),第259-26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7. 吴升撰《大观录》卷九(《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30)》,第174-17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8. 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五十九(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52)》第463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9. 朱家溍主编《历代著录法书目》,第456页,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10. 沈红梅着 《项元汴书画典籍收藏研究》,第145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11. 李万康着 《编号与价格-项元汴旧藏书画二释》第65 页、第27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本卷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乾隆皇帝题写的四字引首:「神传醇洁」,行笔敦厚稳健,钤「乾隆宸翰」一印,书用藏经纸。引首与饶介书法交接处,钤有「淳化轩、乾隆宸翰、信天主人」,可知入清宫后庋藏在圆明园的淳化轩。
第二部分就是本卷的主体,草书韩愈《送孟东野序》和柳宗元《梓人传》。两篇文章前后排列,先书标题,继而以流畅地行笔书写内文。《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主要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进行论述,表达出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的斥责。《梓人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此文借亲见的 「梓人」的传奇事迹为喻,通过「梓人之道」阐述治国的大道。饶介书此二文或有自身境遇的感怀,寄情于笔端。落款纪年为「辛丑」,即至正二十一年(1361),在饶介任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之后避乱姑苏之时。
全卷用藏经纸拼接,每张中心位置钤有「弟子张子元舍大藏经纸五千幅缘」及「景德大藏」二印。尽管《石渠宝笈续编》称之「金粟笺本」,但并非金粟山藏经纸,而应是宋代昆山景德寺所印《大藏经》的经纸。书画用的藏经纸中,以金粟山藏经纸和法喜寺藏经纸较为常见,而景德寺藏经纸罕有。印文中 「弟子张子元」的印记应是是发心信徒的印签。景德寺位于昆山县西南,晋咸和二年(327)所建,旧名「宝马寺」,景德二年(1005)改称「景德寺」。
本卷的第三部分是题跋,现有都穆的一则题跋,以及石川舜台的题跋,原有的姜绍书题跋散佚。都穆的题跋对卷后落款「九月七日九成自昆山载酒来问字,且欲书诸作者所作」之语中的「九成」其人进行了说明。都穆认为「九成」即易恒:「久成名恒有,能诗声,其所著曰《陶情集》,尝刻梓行世。」《苏州府志》有载:「易恒,字久成,昆山人。曾祖莲峰先生,宋进士,素有风格,恒蹈其矩范。洪武中,应荐至京,以老辞归,家贫不给,处之泰然。辟地数百弓,引泉艺花竹, 名曰泗园,日啸咏其中,自号泗园叟。所著有《陶情集》。」
然而,根据《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姜绍书题跋所述,「九成」则是陶宗仪:「饶介之书入山阴堂,无有纯绵里藏针之致。此卷以大令法草韩柳文,醉墨淋漓,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盖为陶九成染翰。九成名宗仪,号南村,天台人,最称博雅。元末避兵吴中,其所著《辍耕录》颇及张士诚事,正与介之同时。都元敬以为易久成,恐误。」 饶介所写是「九成」,而非「久成」,这是姜绍书认为都穆考证有误,不是易恒而是陶宗仪的原因。
陶宗仪(1329-约1412),字九成,号南村,黄岩(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史学家。元末陶宗仪避乱松江,以开馆授课、垦田躬耕为业,四次拒绝元明两朝皇家召旨,终身不入仕途,人称「南村先生」。有《南村辍耕录》和《书史会要》等著作。《书史会要》中有关于饶介的品评。
综合都穆和姜绍书的评述,「九成」是易恒较为可靠。易恒居昆山,载酒来苏州向饶介索书韩柳二文。饶介饮酒而醉,遂不能书。次日,易恒持纸而来,饶介笑而书之。本卷所用的景德寺藏经纸就是出自昆山的景德寺。
都穆的题跋中还提及当时手卷所藏之处:「正德庚午(1510)三月观于常熟钱水部同年别墅偶题。」其中的「常熟钱水部」,即钱仁夫(1446-1526),字符德,更字士弘,号东湖,常熟人,弘治十二年(1499) 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改工部虞衡司主事,正德元年(1506) 升工部营缮司员外郎。都穆的跋文在《佩文斋书画谱》和《六艺之一录》中著录并标注引自《寓意编》。但查阅传为都穆所撰的《铁网珊瑚》抄本及乾隆时期刻本(该书与世传朱存理《铁网珊瑚》同名),此卷著录在卷三而非在卷五与卷六的《寓意编》。
项元汴曾藏有此卷,卷首和卷末钤有数十方项氏鉴藏印。此外,藏经纸骑缝处上下两端也都钤有不同的鉴藏印。在卷首的下方,还有项氏题写的「起一尝」三字,当中的「尝」字是项氏藏品的「千字文」编号。
此卷在明末清初之际多有书画著录记之,如顾复撰《平生壮观》、吴升撰《大观录》、康熙年间由王原祁等纂辑的《佩文斋书画谱》、倪涛撰《六艺之一录》,以及安岐编着的《墨缘汇观》等。
安岐在《墨缘汇观》中记述此卷:「淡牙色藏经纸本,后二纸微黄,高八寸,余一丈七尺四寸。草书韩柳二文笔法流利学巙子山。前韩文首书送孟东野序,后柳文首书梓人传,文后自题……有都穆、姜绍书二跋,同邑蒋清书。卷尝书字编号,项氏诸印及董光裕印、陈定书印。」可知,在安岐之前,此卷先后归董光裕和陈定所有。
乾隆时期此卷入藏清内府,入编《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第二十四册。可能在咸丰至光绪期间,恭亲王奕欣获得此卷,之后一直藏于恭王府。辛亥革命之后,承袭恭亲王爵位的溥伟为复辟清廷筹措资金,将恭王府的财产陆续售出,多数藏品经日本山中定次郎的山中商会售往日本和欧美,此卷就是在这一时期被日本石川舜台收藏。石川氏在卷后写有题跋,记述著录并品评此卷。一百多年来,此卷一直藏在日本,海内外无论学界还是藏界都对此卷所知甚少,仅仅通过《三希堂法帖》中的刻本了解其面貌。今次此卷远越东海,为天下之士共赏之,可谓奇缘!
注:
1. 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严居士、退密庵主人、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嫩叟、鸳鸯湖长、漆园傲吏等,浙江嘉兴人,明国子生,项忠后裔。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嘉兴「天籁阁」主人。家资富饶,富甲江南。精于鉴赏,喜好收集金石遗文、绘画名迹。项元汴所藏书法、名画以及鼎彝玉石,甲于海内。
2. 都穆(1459—1525),字玄敬,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弘治己未(1499)进士。历礼部主客郎中,加太仆少卿。七岁能诗,及长泛览群籍,奉使至秦中,搜访金石遗文,摹拓缮写,着有《金薤琳琅》、《南濠诗略》、《南濠诗话》等书。
3. 安岐(1683年—1745年以后),字仪周,号麓村,别号松泉老人。清代著名书画鉴藏家,着有《墨缘汇观》。祖先为朝鲜人,后入籍八旗,居天津。安岐酷爱历代书画作品,在津建「沽水草堂」,书斋名「古香书屋」,用以收藏历代名家的书法和绘画,在收藏界一时有「收藏之富,甲于海内」的美誉。乾隆七年(1742)60岁时,他将积累数十年之书画札记汇成一帙,共六卷,名《墨缘汇观》。其藏品后多归入乾隆内府。
4. 董光裕(1542—?),字子顺,号理轩,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吏部观政,授行人,万历三年(1575年)七月选授试御史,四年八月实授陜西道监察御史,五年三月差巡督两淮盐课兼理河道,七年二月巡按南直隶应天等府。
5. 陈定,陈以御,名定,字以御。明末清初福建人,为官,书画鉴藏家。
6. 奕?(1833-1898),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号乐道堂主人,道光帝遗诏封「和硕恭亲王」,是洋务运动清廷中枢的首脑人物。据《晚晴簃诗汇》载,奕欣有《赓献集》、《乐道堂古近体诗》、《萃锦吟》等作品集传世。奕欣亦工书法,诸体皆精通,尤其擅长行楷。其恭王府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之说,所收藏的古代书画多为国宝。
7. 溥伟(1880—1936)号「锡晋斋主 」,爱新觉罗氏。是第一代恭亲王奕欣嫡孙,贝勒载滢之子。历任官房大臣、满洲正红旗都统、禁烟事务大臣等职。
8. 石川舜台(1842-1931),字敬辅,号节堂,日本近代真宗大谷派僧人,受业于东本愿寺高仓学寮。曾出访欧美、中国、朝鲜,致力于教团近代化。
附录:《三希堂法帖》第二十四册(选页)
【资料来源】资料来自苏富比香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