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怎样临习《包山诗》(8)
作者:马于强 来自网络


样临习《包山诗》


   5.撇。撇画亦称“掠”,是指书写时力要送到。冯班《钝吟书要》中说:“掠如篦之掠发,此乃斜悬针而末锋飞起,宜出锋处送笔力到而匀,不可半途击出,则无力而瘦弱。”李溥光在《雪庵八法》中说:“掠始作者,用肥健悠扬,而宜乎舒畅。”这句话极其生动地道出了掠的笔调。《包山诗》中撇画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

   (1)斜撇。如图一“历”“有”“处”三字的撇画,其具体写法是:轻轻向右上逆入,略提后向右下作—轻点,然后挫动笔锋,将锋调中,由轻渐重,腕翻向左下方,出锋微带曲势。整个笔画颈部细,腰部曲而丰满。

   (2)回锋撇。它的具体写法是:轻锋逆入,作点后将锋调中,疾势下掠,收笔微向左上方挑出,有回顾之势。如图二“绝”“咸”“石”三字的撇画。

   (3)兰叶撇。尖锋入纸后即引笔向左下撇出,运笔不可太快。然后用力由轻渐重,由重渐轻,势欲婉而畅,状如兰叶。如图三中的“历”“周”“庚”三字的撇画。

   (4)竖撇。如图四中的“胜”“太”“月”三字的撇画,其起笔如同竖画,下行至收笔处则末锋向左下撇出,势微弯曲,力匀而饱满。

   6.捺。古称为“磔”,是指作捺笔时,要求逆锋轻落笔,折锋铺毫缓行,至末收笔,重在含蓄。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云:“磔法之妙,在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包世臣《艺舟双楫》云:“捺为磔者,勒笔右行,铺平笔锋,尽力开散而急发也。后人或尚兰叶之势,波尽处犹袅娜再三,斯可笑矣。”在《包山诗》中,捺画主要有以下几种:

   (1)长捺。如图五中的“今”“辰”“殊”三字的捺画。作捺须一波三折,势宜开张。其写法是:尖锋入纸,向右下逐渐加重笔力,至收笔处重按作顿,然后再提笔出锋,要写得不徐不疾、从容不迫。

   (2)平捺。如图六中的“之”“回”“过”三字的捺画。也是露锋入纸,边行边按,至末处向上折笔时,须借力于下,稍一顿驻,之后边走边提,至收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

   反捺。如图七中的“服”“哀”“蓬”三字。其具体写法是:露锋入纸,至收笔时略轻顿,然后反折回锋收笔。

返回《包山诗集》简介与全图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