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怎样临习《包山诗》(9)
作者:马于强 来自网络


样临习《包山诗》

  7.钩。钩古人谓之“趯”法,即有跳跃之意。陈思《八法详说》中说:“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所谓“蹲锋”,即出钩之前稍向下做一快速的按笔动作,如人跳高时跃起前的半蹲动作—样。所谓“得势而出”,即指蹲锋后在恰到好处时迅速出钩,不可迟疑,若伫思稍息则神纵而不可收也。出钩时力要送到笔尖,钩要饱满,不可虚尖,法露。《包山诗》中的钩多含蓄,但又写得—丝不苟,十分到位。

   (1)竖钩。如图一中的“则”“水”“何”三字的竖钩,具体写法为:轻锋向上逆入,将锋向左上提,然后迅速向右下,调锋后提笔逆势下行,至竖下略提,轻顿,然后反折向上藏锋收笔。细察此画在该帖中的表现,“则”字竖粗钩小,“水”字竖细钩大……变化十分丰富。

  (2)横钩。如图二中的“雲”“掌”“浑”三字的横钩是值得注意的,它们体现出一种浑圆的笔势,且行且按,至收笔处重顿,笔势向左下出锋,引而不发,其味醇厚。这个顿笔一丝不苟几近夸张,说明此帖表面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在关键部位是绝不马虎的。

  (3)斜钩。如图三中的“载”“岁”“哉”三字的斜钩,具体写法是:逆入作点,调整后引笔往右下行,笔杆需向左前微倾。这个斜钩初看如峻壁悬崖,然又险而不危。

  (4)浮鹅钩。在该帖中,作者对浮鹅钩的处理是非常认真的,他有意地夸张了竖和弯钩的空间距离。书写时向右逆入,后引笔下行,至转角时提笔用中锋,略提,再朝右行笔。出钩用蹲锋,得势后稍作停顿,再用力向上推,要力送笔端。这些钩写得有板有眼,一丝不苟,达到了拙中寓巧的妙处。如图四中的“也”“愧”“包”三字。

  (5)横折竖钩。如图五中的“南”“湖”“过”三字的横折竖钩,均是用颜体笔法,转折处提笔轻转,竖画呈向外的弧形,即内抱式;转笔后立即按笔,故中间部分最粗,至收笔处反而变细,趯笔不出锋,骨力内含。这种笔法在该帖中运用较多,临习时应多加练习。

   8.折。折画在《包山诗》中的变化也是非常丰富的,在转折处既有用提笔的,使字形变得疏朗,如图六中“围”“观”二字,也有用顿笔的,使字变得更加刚劲有力,如图六中的“如”字。总的来看,该帖在转折处不是随意运用提笔或顿笔,而是经过了作者精心的安排与考虑。这一特点要求临习时要对照字帖多加分析,牢记于心,而后下笔才准。

返回《包山诗集》简介与全图
上一页
下一页